70、冬至馄饨

梁迁来时,正值冬至。
有俗话说“冬至大如年”,在宋朝也是如此。这是个足以堪比新年的大节,官家要率领文武百官前往南郊祭天,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、风调雨顺;老百姓家中也会祭祀先祖、吃团圆饭、走街访友。
但此时,冬至既不流行吃汤圆,也不吃饺子。
宋人在冬至,最应节的食物,竟是馄饨,也就是带汤的薄皮饺子。不过,宋朝时馄饨与饺子,似乎还未完全分家,还属于傻傻分不清的时期。
被沈渺改行去烤鸭的福兴正好擅长做这个,可算能好好露一手了。
冬至前一晚,沈渺便将冬至歇业的小木牌挂了出去。这是家家户户团圆的大节,不仅济哥儿得了一日,沈渺也得了沈大伯的口信,让她们三人一同去祭拜沈父母与沈家的祖父母。
沈家父母与沈家祖父母都葬在沈大伯名下的一块祖田里,在外城一处叫爪儿隅头的小山丘上,听说风水还不错,但所处的位置便有些热闹了,正好临着“漏泽园”??那是大宋官府建起来为客死无归的异乡人收敛尸骨的公共墓地。
沈家是沈祖父一代才迁居汴京的,祖籍据说在山高水长的夔州(重庆奉节),沈祖父生前闭口不谈自己在远方的族人,也从未回去探亲,他发家后更径直在漏泽园边上买了一块地,以示从此沈家这一脉要在汴京落地生根的决心。
因此沈家没有自己的宗祠,也没有什么族谱,只有汴京城官营公墓边一块家族坟地,祭祀起来没别家那么麻烦,打扫起来也方便。
沈家坟地平日里都是沈大伯一家维护,听闻他专门买了个奴仆在爪儿隅头山上守墓,平日里打扫拔草、擦拭牌位,每逢大节便会请香点灯,供奉祭品,好让父母与兄弟在下头不至于饿肚子。
但冬至不同,亲人子嗣绝不能缺席,沈大伯前几日便派家中伙计来告知沈渺祭祀的时辰了,让沈渺姐弟三人辰时前便要到他家中,两家人再一同出发,不得迟误吉时。
又交代沈渺也要自备好酒肉果蔬和香烛纸钱。
沈渺自然应了。
在沈大姐儿的记忆中,她出嫁前好似也是每年冬至和正月初五去祭拜沈家祖父母,清明反倒被认为“阳气不旺”,沈家在清明只祭祀土地神,与后世大多清明祭祀扫墓的习俗略有不同[注]。
因要出城扫墓,沈渺冬至那日起来的特别早,睁开眼时外头的天还是漆黑的,而火炕与被窝又实在太暖和,她呆呆地望着黑天好一会儿,才鼓起勇气起来穿衣。
从棉被里谨慎地伸出两根手指,先感受感受外头冰冷的空气,再以迅雷不及掩耳将里外衣物都一股脑拽进被窝里去。
直到衣服都被火炕烤得暖烘烘的,她才躲在温度还未流失的棉被里飞快地穿上。
推开门时,一抬眼便望见了屋瓦上的霜,院子里的水缸也冻上了一层薄冰,拿棍子戳一戳,才裂成几块,漂浮在水面上。
家里还静悄悄的,大人孩子都还睡着。
沈渺呵着气,往灶房走。
灶房门虚掩着,门缝里漏出一片昏黄的烛光,推门走进一看,福兴已经在灶前熬汤、包馄饨了。
“沈娘子起来了,快来烤烤火。”他手里还捏着手擀的馄饨皮,回头笑着对沈渺道,“坐着等等,一会儿就好了。’
“你几时起来的?怎么不多睡会儿?”沈渺走过来,坐在小板凳上,握住火钳捅了捅炉膛里的灰,“那今儿我来帮你打下手。”
“刚起来,也没来早。”福兴憨憨笑着,扯了扯身上围着的粉白色碎花围裙,他两只手臂上也套着与身上围裙同一块布裁下来的碎花袖箍(袖套)。
这都是阿桃做的。沈渺正好有一块碎花粗布压在箱子底里,似乎是老早以前便买来给湘姐儿做衣裳的,也不知怎的压在箱子底下便忘了。前段时间为了收纳夏季衣物时才找出来,但寻出来时已有些坏了,那料子还被衣蛾和皮蠹虫咬出了好几
个洞,气煞人也。
阿桃为了不浪费,便把这料子裁了给每人都做了套围裙袖箍。
于是福兴今日便穿得格外粉嫩嫩。
除了粉嫩的围裙,今日过节,他还穿了厚实鼓囊的新棉衣,虽是普通褐色的棉布,阿桃还给他袖口衣领都绣了福寿纹,取他名字里“福”之意。
这会子,福兴便一边包馄饨擀面皮一边与烤火的沈渺闲话。
“我原本那主家,官是不高,但家里吃食很讲究。家里的老夫人不爱吃大角子,说皮厚,馅儿拌得再怎么好,也不如馄饨。她便教我做馄饨,先要把馄饨皮擀得纸薄,拎起来能透光,包起来透肉,这才算好。还有那馅里的肉,要一点点剔去筋
络,留下鱼脍般绵密的精肉,再用酒壶底子打城肉泥,打到黏着壶底要使劲才能拔起,才算好。汤也得用老母鸡、猪筒骨煨汤,要这样做出来的馄饨汤,她才能满意点头。”
沈渺听了都觉着好吃。
不过她爷爷以前教她做馄饨没那么讲究,是直接拿滚水做汤底,什么都没有,放调料也全凭手感,东抓一把紫菜、西抓一把虾皮,挖一点葱油,撒点盐、鸡精提鲜,馄饨烫熟捞出后,便将这汤热热地淋上去,若是馄饨提前包好冻上的,做起来
五六分钟也就好了。
瞧着随性粗矿,可偏 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