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馆的确将要开张,这段时日沈渺为了忙活这事儿都不得空去桥市摆摊了。
沈渺跟杨老汉定了四套四人位的方桌条凳正好送来,她把桌椅分列两排放在铺子中间,左右两面墙边还让杨老汉用延长木条打了两排条状长桌,一溜儿能搁五、六张小板凳,人多时挤一挤能坐下挺多人。
沈家铺子并不大,她便没有另外设一个曲尺柜台,而是又按照后世的习惯,将铺子与灶房相连的那面墙直接推掉一半,做了个半墙窗洞。底下那一半的墙面铺上厚木板,就成了出菜窗口和柜台两用,能节省不少空间。
为此,沈渺也将灶房里的布局稍作改造,之前将就的餐桌、橱柜都放到了院子里新盖好的前廊下。以前这灶房是沿着墙砌了四个老式灶眼,当中搁一条长长的木质条案,角落里都堆满了箩筐杂物,动线有些不便,也很杂乱。
如今,沈渺请贺待诏在四个灶眼儿中间又加砌了两个汤灶,并将四个灶眼做了拼台,这样一溜砌过去,炒菜时顺便烧水,省柴火又省时间。最边上又加了四个炉子拼起来的砂锅灶,可以煮特色口味的砂锅米线、面条。
蒸包子的八层大竹蒸屉和低矮的汤炉都移到墙角,这样蒸饭蒸包子馒头一类所有蒸菜以及熬制高汤、卤菜都有了去处。
中间的木质条案,原来那个已经烧得不成样子,沈渺寻杨老汉重新定了一张。是两张条案拼成的,台面很宽敞,能一边备菜一边切菜,桌下还找了编箩筐的小贩量好了长宽高,让人专门做了四个大箩筐,能严丝合缝地放进去,用来放厨具和抹
布、刷子之类的杂物。灶房另外一头,沿墙定的两排木质货架,也搭配箩筐,用来储藏新鲜蔬菜。货架旁边,是沈家的地窖入口。
沈渺也是将灶房收拾了一通,才发现这家里还有个地窖!
而且还不小,很深,搭个梯子才能下去。
但里头早已被搬空了,什么也没有。地窖里凉爽,可以用来储存些容易坏的肉类和蔬菜,是天然大冰箱。
最后她还用砖石砌了两个洗菜的水池,水池下水以竹筒相连,还在墙角打了个洞,将竹筒的出水口延伸到外面,这样污水便直接沿这个墙洞排到雨渠里,进而灌到汴京城四通八达的“沟洫”(下水道)中[注]。
只不过这竹筒做的下水管没有弯头,将两根竹筒用卯榫法嵌在一起便会带着直角,得定期疏浚,否则一定会堵。但这已是其他任何一个食肆的灶房没有的创新设计,旁的食肆后厨,地上会挖导水的沟渠,但也导致污水横流,若是有的人家犯懒
没有日日清洁,那灶房里必是臭烘烘的。
那日,贺待诏正砌灶呢,就见沈娘子冲他比手画脚的,不仅要两个砖砌的水池,还想要个下水管时,不由瞪大了眼,听得发愣。
水池边上,她搁上原来买的俩大水缸,计划回头再买两只水缸。
家里没有井果然有些不便,但是凿井也不是这般容易的事儿,不仅本身开凿便要花钱,主要是还得上报官衙,开具“泽虞准获”的批条才能开凿。
杨柳东巷里没有人家里有水井,听顾婶娘说,要得这批条,起码要耗费五十贯用于在那些官衙胥吏的打点之上,这还是好些年前的价码,也不知如今是个什么价了。
沈渺一来没钱,二来没钱。
幸好水房不大远。
总之,沈渺改造的后厨算是后世十分常见的餐厨标准,一般这样的后厨还会配吊柜、风扇和超大功率油烟机,如今便没这条件了。而且只是这样一间小馆,沈渺把调料、锅碗瓢盆都摆上后,自个试了一下,觉得她一个人使也已然足够了。
出了后厨,这柜台旁边还有个空位儿,沈渺站着思索了片刻,便又再让杨老汉做了个木质的饮品柜子,以后她决定跟巷子里豆腐坊合作,弄些简单的豆浆来出售。再找梅三娘合作些绿豆汤、酸梅汤,找顾家合作些小酒,这些饮品都可以盛在一
个个的双耳陶瓮里,与各样坛子酒一齐搁在里头,就能搭着卖些。
铺子里还有最大的一处变化??沈渺铺了砖。
虽说是寻贺待诏讨价还价要来的一批卖不出去的清水砖,灰朴朴的连个花纹都没有,还有不少砖子上烧出了火痕。但胜在便宜实用,铺了砖日后清洁打理都方便得多,尤其雨天,进来吃个面不至于脚踩一地泥。
这些弄下来,又陆陆续续搭进去四千多钱,将近五贯,开店的时日也是一推再推,最后全筹备好了以后,已是五月下旬,连端午都过了。
但沈渺看着眼前小而井然有序的铺面,觉着一切投入都是值得的。
做生意嘛,有投入才有回报。
幸好之前摆摊儿攒了不少钱,当然,还要多亏谢家买了她两个点心食方。否则只怕要到明年才能勉强攒够修房子的银钱呢!
这天一大早,把桃符挂上,擦洗干净,她又转头把铺子里的桌椅板凳、地面柜台都擦洗洒扫了一遍,看了看铺子里光秃秃的白墙,思忖着让济哥儿写两张菜单,边上配上菜的简笔画??虽说这时的人大多都不识字,但当个装饰挺好的,不然墙
上光秃秃的总觉着太素了些。
而且,还能显得她这个铺子很有些书卷气,沈渺叉着腰站在收拾得差不多的铺子里,骄傲地想,这时候 -->>
37、炸酱面嘞